今天課中佔用了五分鐘與大家分享了我的筆記,由於裡面的內容真的沒有太多值得討論的重點,為了感謝大家容忍我胡言亂語了五分鐘,因此在這裡懷抱著些許的歉意與各位夥伴分享mind map工具。 首先,mind map僅是一套工具,有人使用它整理筆記,從重點收斂到想法擴散,也有人將它當成目標記事等...運用的範疇很廣,當然上網搜尋一下會有更多更有系統的使用方式,有興趣的人可以查找一下,或是坊間也有不少的相關書籍。 我自己是從手繪開始的,慢慢熟悉之後才開始使用電腦記錄,而下方獻醜的兩份筆記,很明顯可以看出記錄的方式是邊聽邊想邊記錄,基本上為協助我自己上課記憶的延伸,藉由筆記中的關鍵字回憶上課內容、查詢補充資料、思考當下觸發的待辦目標,我把mind map當成是一開始的重點整理,真正的重點整理功課為後面另外延伸的待辦事項。 希望這次的分享帶與大家的不僅是ㄧ套工具,而是可以真正實際運用,整理脈絡、思緒的習慣與心法~ 應用程式: Google Mind 線上應用程式連結 免費軟體: Xmind 工具免費載點 筆記分享: 外貿力第一堂mind map 外貿力第二堂mind map
看到改考卷的例子時想到了整理東海kano選課理由的情形,不過情況不太一樣,一開始先以參加理由的類別做了整理,資料可以發現該堂課[看起來]每個人心中選課所設想的理由,但後來重新用筆跡重新整理過後可以發現,每個人的思考習慣,有些人三個理由很一致,有些人差異很大,或著是光看一個理由時可以感覺到想參加的興致很高,但三個理由看下來可以發現,啊~這是個人表達方式的差異性,有些人對於文句的表達處理得很好,所以光從一個角度入時不太會發現到其中的脈絡,但三個理由看完就可以發現當中一些真實想法的樣貌。 另外,也想到了,之前看大腦決策手冊裡其中一個例子,內容為理性腦會對於抉擇跟想法給予暗示,使我們改變真正的想法,該實驗是這樣的: 將學生分為兩組選擇自己喜歡的畫作,一組在挑選畫作時需要給予理由,而另一組不用,畫作分別為知名畫家的照片以及動物的照片,而實驗結果為需要給與畫作理由的那一組大部分都選擇了動物的照片,而不需要給予理由的那一組大部分都選擇了知名畫作的照片,而相隔一周之後重新請需要給予理由的學生再選擇一次,則這一次學生不用給予選擇的理由,還有另一個選擇果醬的調查,以及選擇麥片的例子。 東海這個例子,由於沒有記名,又是分組遊戲,因此可以觀察到很真實的想法,大家都抱持輕鬆的心情寫下了真實的想法,而分類過後的發現,可以用來說明人很容易受到月暈效應或是認知偏誤的影響,就像在一開始以理由類別做的分類一樣,一開始的認為與真實是有落差的,而這個落差也是沒有換個做法或思考的角度是不會被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