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多巴胺],感受著[你]的感受

      [直覺]對於未知事件的確信感,經由第一次驗證之後為避免能力誤解(經由他人得肯定、讚美或驗證之後的確信感),還需要事後客觀的評估分析,將心中的不確定感找出來、並面對它,而不是一昧沉浸在正向結果當中,一次偶發的正確抉擇,需要事後的檢討,這樣才能持續有邏輯、憑據的將直覺內化成能力。


       直覺是如何產生的?多巴胺除了製造快樂之外,還會幫忙調節所有情緒,讓收集、分析所有經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有經歷過的事件結果得當下感覺會被記得,並蒐集起來,作為往後面對類似事物如何反應的依據。


        嗯...有點饒舌,換句話說就是對於這件事的感覺會被記得,正面的結果會鼓勵執行;反面的結果會產生警告,或讓我們的潛意識逃避,也就像,啊~我直覺這樣做是對的,或我覺得這樣是錯的,但何謂真正的是非對錯這裡就先不深究了。


       所謂[預測能力]是怎麼來的?關於多巴胺系統的運作方式有一個實驗滿有趣的再此做一個簡單的分享,劍橋大學科學神經科學家舒茲(Wolfram Schultz)研究時發現了靈長類腦袋中的報償機制,細胞如何能對一項獎賞起反應,且如何在獎賞之前就先發動反應?


       實驗是這樣的,他先製造一個很大的聲響,停留幾秒鐘,然後擠一些果汁到猴子嘴裡,此時他偵測到了多巴胺神經元只有在果汁到口時才會給出反應,但幾次之後猴子學會了這個模式之後,同樣的神經元會提前在聲響之前就發動反應了,而執行單位為[預測神經元(prediction neuron)]。


       那...在模式建立之後,違反規則的話猴子會發生什麼事呢?這就要請另一位主角出場了,[前扣帶皮質](anterion cingulated cortex),他能夠幫忙控制[我們所知]&[我們所感覺]之間的對話,類似,多巴胺神經元的預測神經元預測了某件事情將會發生,結果並不如原先所預期,此時前扣帶皮質就會回饋:"嗯...你們猜錯了",或是前扣質皮帶受到驚嚇也會立即把焦點方在相關的感官上,例如走在路上聽到巨大的聲響,會馬上被吸引過去查看發生了什麼事,多巴胺神經元 (發現 、預測) > 前扣帶皮質 >回饋 (好像不對勁) > 生理反應,除了監控預測之外,前扣帶皮質還會幫忙記憶多巴胺新的事件,好讓舊的預測可以及實調整更新。


       從上面看來,多巴胺可以不斷藉由新的事件調整學習如何反應,那...如果是多巴胺不想記得但需要被記得的結果呢?


       [犯錯]會令人產生負面的情緒、記憶,就像是上面舉的猴子的實驗,如果聽到聲音的回饋不是果汁,是電擊呢?像是猴子做某件事之後會遭到電擊,這樣是不是就能將正向結果扭轉成負向結果了呢?
       
在我們產生記憶時多巴胺神經元也學會了幫我們[避免]犯錯,就像"大腦決策手冊第二章"裡做的紙牌實驗一樣,在錯誤決定產生之前先通知情緒,讓我們可以避免犯錯,而人生的挑戰及書中的例子告訴我們,要在被多巴胺將選項排除之前[思考被內化的錯誤]學著自己發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店到店使用心得-

        對於不喜歡做功課的人客而言, 店員好重要...  有空理客人的店員好重要......,有 一次為了寄書用了宅配通,多少錢忘了,剛剛查了一下,常溫最小尺寸(包材為袋子是150元),這次想到之前收過店到店的包裹,費用好像比較便宜,剛好有東西要寄,想說就試試好了。 店到店的費用為一件60元,包材袋子為13元,紙箱為13元,紙箱規格以及限重如最下方說明。          雖然點進來功能很多,但介面引導很清楚所以就算是第一次使用也不會感到困惑,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操作,不過在選擇寄件那邊有困惑了一下,光寄件服務就有兩個選項,一個是"寄件"、另一個是"簡訊寄件",按進去"簡訊寄件"之後會出現要求你輸入8碼的寄件編號,其餘之外沒有其他提示選項,由於服務代碼為5碼,所以便直接跳出回上頁重新點選"寄件",接下來可以看到服務協議的頁面,可以一頁頁看完之後再按確定,或是直接按確定然後到下一步。 寄貨流程             下一個頁面為輸入寄件人姓名以及電話,雖然它提供了可以輸入英文按鍵可以讓顧客輸入,但它最多只能輸入6位字元,另外,由於是免付費取貨服務,因此收件人一定要輸入證件上的本名,寄件人也是如此,若退還貨物要將貨物領回時,店員也會要求必須出示姓名相同之證件才能夠領回。         接下來為輸入店址,它提供了三個選項,一.依地址查找店家,二.依店名查找店家,三.直接輸入店家服務代碼,這邊需要注意的是第三項,全家每一間店鋪都有兩組編號,一組為六碼的店鋪號、另一組為五碼的服務編號,這邊會有提示, "請輸入服務代碼共五碼" 。         輸入完成之後便會看到資訊確認頁面,確認完成便可以列印帳單繳費,帳單上印有取貨人姓名,並在貨物寄達時用簡訊通知取貨...

[空間時間]&[心理時間]

  [Flow],中文為心流,指的是當專心的執行一件事情時,全心全意的融入其中,不會受到時鐘時間的影響,要達成心流狀態有幾個特點: 集中於活動 專心一致 有清楚的目標 可以立即得到回饋 有掌控感(挑戰&技能間能夠平衡) 沒有壓迫感 覺察不到時間的流逝 一群人專心的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時,也會達到心流的狀態。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時間的論點,時間可以分成[空間時間]&[心理時間],空間時間指的是可量化的,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此順序的,而心理時間也可以稱為[主觀時間],也就是我感知的時間,它是質化的,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順序,是可逆的,是我的意識時間,也就是[我的感覺]。       在這狀態下,時間沒有變長,而是因為[專注]的思考,或是一瞬間多種想法產生,而有了時間"變長"的感受,人們在集中時,大腦在短時間內會收到多項的任務,由於大腦要處理的訊息量增加,所以人的主觀意識下會產生時間變慢的感覺,不過,心理時間關於感覺時間變慢還有另一個論點,就是當人們覺得不耐煩、期待等等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產生這樣的感覺。       [北京的蝴蝶,東京的蜜蜂]序章中提到的時間概念雖然比較近似於[空間時間]&[心理時間],但在文中提到了解決問題、產品開發時,也有使用到心流的概念,在產出以及效率的需求上,固定成熟的生產模式可以使用[空間時間]來計算,而若是在產品的開發以及解決問題狀態下,則要運用[心理時間],讓工作者們可以因為不用受到空間時間的壓迫,而更能專心的共同完成要解決的問題,或欲達成的目標,書中提到了兩個例子,分別是[豐田]與[內田洋行],這兩個例子使用[兩種時間]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豐田是將工作劃分成兩種狀態,兩種狀態下使用的時間不同,線上生產時用[時鐘時間(空間時間)]管理,而在問題發生時則切換至[適當時間(心理時間)],等到了解問題發生的真正緣由之後再切換回時鐘時間繼續工作。 ...

出錯的是[直覺],還是[想法]?

出錯的是[直覺],還是[想法]?        有沒有認真做了一堆評估、思考、判斷之後依然出錯的時候?越是在乎,越是希望不要出錯,那,有沒有統計、分析過,越是小心越容易出錯的比例?        這幾天剛好公司要參展,參展前交出去的LOGO稿一直等不到確認,思考著其實與之前的樣是沒太大差異,仔細的重新審完稿之後自己就先發出去做了,沒想到,居然出錯了...,沒注意到背景居然與版金顏色差異太大,成品尺寸與樣式也不適合直接用剪刀事後加工,出錯得當天是拖著疲憊身軀與懊惱回家的,沒想到今天一早進公司就想到了之前多做的成品,趕快拿出來一看,是合用的...。        決策需要[感覺],當下其實並沒法判斷對錯,那都是之後的事,別人如何評斷,看待決定了你的決定是對或錯...事後諸葛,是這樣說的嗎?前陣子行銷圈有個很有名的例子,關於光是網站建設就花了一百多萬,然後那位業主的事業很成功,一堆關於網站建置就是該如何如何的文章與評論紛紛出爐,偶然也看到了另外一種觀點的文章,如果,它失敗了呢?        書中提到了,從全知的角度[天空之眼]的角度分析比賽,球員們彷彿按照著已知的腳本進行,每一個動作都像排練好的劇本一樣流暢,每一個猜測中做的決定看起來都如此的合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做的好且符合社會價值期待,那不在其中的大眾將會像先知般的評論、分析,而當事者是其實不斷的依據當下的情勢不斷的判斷、修正,那是連思考都來不及的當下,是快速且馬上決定的勝負。        若仔細體會,可以發現用"直覺"作決策的當下,是有"情緒"支持的,無論事前有無評估,當決定執行的當下就有著自己的想像與期待,而那想像與期待將會賦予我們決定做這件事的意義,雖然意義也可能是事後加上的說詞。        佛洛伊德把人類的頭腦分成三個部份,分別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