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運氣....也可以被預測?


       這篇跟上一篇有點類似,也有點像挑著上一篇論點的毛病寫出來的,怎麼說呢?上篇提出了多巴胺的專長,而這篇是要提醒多巴胺如何失控。


       情緒腦也會犯錯,他有自己的喜惡、偏好,而它接觸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時也會難以自拔,在那當下它也會被蒙蔽、欺騙,那偏偏上一篇的主角多巴胺的工作剛好就是對於興奮、獎勵、預測等反應會特別關注。


       還記得上一篇提過的[報償機制]以及[預測]嗎?人類的大腦演化成能夠快速適應環境,而腦中的運作方式與反應機制也會如此受到影響,書中提到了帕金森氏症因為服用了[力必平(Requip)]這種多巴胺促進藥物之後,對賭博產生了無法抗拒的負作用。


       大約說明一下帕金森氏症與多巴胺的關係,中腦裡有一個名子叫[黑質(substantianigra)]神經核團,黑質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分泌多巴胺到[基底核(basal ganglia)],而基底核的主要功能為自主運動的控制,當黑質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到基底核時就會產生帕金森氏症的運動障礙。(*這邊只有大略簡述,想詳細了解的請參照下方連結網址:


       回歸主題~為甚麼會造成這樣的副作用呢?還記得多巴胺喜歡[預測]嗎?由其是能夠得到獎勵回饋的預測,上一章提到了小猴子與果汁的實驗,像小猴子第一次得到果汁一樣又驚又喜,它喜歡預測,更喜歡無預警得到的獎勵,而書中提到的對吃角子老虎上癮,則剛好滿足了所有多巴胺的喜好,它想知道在獎勵之前會發生什麼事(猴子聽到的聲響、吃角子老虎的燈號)、然後想推算吃角子老虎的獎勵模式(聽到聲響=有果汁;燈號跑完會有錢會嘩啦啦掉下來),好讓自己可以不斷得到"果汁"。


       這裡有個問題?如果輸錢多巴胺不是會記取教訓不再嘗試了嗎?就好像再也不給猴子果汁之後,猴子就不會對巨響聲產生反應了?這兩個例子不同的地方在於,吃角子老虎的回饋是無法預估的,因此你的多巴胺神經元會時時處於驚喜中,而後努力的希望預能夠學會正確預測獎勵的發生。


       我覺得以上這模式也近似於[閱讀空氣],我們觀察著、猜著如何與人相處,作對了慢慢的就會融入人群之中,做錯了就會感覺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自己,甚至於聽著相關的耳語,或是,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對於他人的狀態做評論,例如,女性一臉難受又捂著肚子,對話時又讓自己聽起來不舒服覺的衝,然後就會有以下結論[這幾天少惹她,她"那個"來了...],這樣的評斷方式其實很不客觀,但在經驗中只要"猜"中了一次,就會不斷認定類似行為發生時一定就是如何如何。(*舉這例子是因為剛好這樣的生理現象是固定頻率發生的)

       書中舉帕金森氏症的例子,我想是作者想要強調如果沒有覺查自己的行為,放任多巴胺反應的後果,無論是賭博的手氣還是預測股市等,這些都不是何使用我們的情緒腦進行判斷跟決策,關於機率之累的數學問題,還是需要交由[理性腦]處理,這樣才能避免我們受到[賭徒謬誤]、[框架效應]等作用影響了我們的決策,而做出一步錯、步步錯的決策。

備註:


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人們依據某事件最近是否發生過,來假設該事件接下來比較可能或不可能發生。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相同的一件事,因為敘述的立場轉移而導至完全不同的結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店到店使用心得-

        對於不喜歡做功課的人客而言, 店員好重要...  有空理客人的店員好重要......,有 一次為了寄書用了宅配通,多少錢忘了,剛剛查了一下,常溫最小尺寸(包材為袋子是150元),這次想到之前收過店到店的包裹,費用好像比較便宜,剛好有東西要寄,想說就試試好了。 店到店的費用為一件60元,包材袋子為13元,紙箱為13元,紙箱規格以及限重如最下方說明。          雖然點進來功能很多,但介面引導很清楚所以就算是第一次使用也不會感到困惑,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操作,不過在選擇寄件那邊有困惑了一下,光寄件服務就有兩個選項,一個是"寄件"、另一個是"簡訊寄件",按進去"簡訊寄件"之後會出現要求你輸入8碼的寄件編號,其餘之外沒有其他提示選項,由於服務代碼為5碼,所以便直接跳出回上頁重新點選"寄件",接下來可以看到服務協議的頁面,可以一頁頁看完之後再按確定,或是直接按確定然後到下一步。 寄貨流程             下一個頁面為輸入寄件人姓名以及電話,雖然它提供了可以輸入英文按鍵可以讓顧客輸入,但它最多只能輸入6位字元,另外,由於是免付費取貨服務,因此收件人一定要輸入證件上的本名,寄件人也是如此,若退還貨物要將貨物領回時,店員也會要求必須出示姓名相同之證件才能夠領回。         接下來為輸入店址,它提供了三個選項,一.依地址查找店家,二.依店名查找店家,三.直接輸入店家服務代碼,這邊需要注意的是第三項,全家每一間店鋪都有兩組編號,一組為六碼的店鋪號、另一組為五碼的服務編號,這邊會有提示, "請輸入服務代碼共五碼" 。         輸入完成之後便會看到資訊確認頁面,確認完成便可以列印帳單繳費,帳單上印有取貨人姓名,並在貨物寄達時用簡訊通知取貨...

[空間時間]&[心理時間]

  [Flow],中文為心流,指的是當專心的執行一件事情時,全心全意的融入其中,不會受到時鐘時間的影響,要達成心流狀態有幾個特點: 集中於活動 專心一致 有清楚的目標 可以立即得到回饋 有掌控感(挑戰&技能間能夠平衡) 沒有壓迫感 覺察不到時間的流逝 一群人專心的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時,也會達到心流的狀態。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時間的論點,時間可以分成[空間時間]&[心理時間],空間時間指的是可量化的,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此順序的,而心理時間也可以稱為[主觀時間],也就是我感知的時間,它是質化的,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順序,是可逆的,是我的意識時間,也就是[我的感覺]。       在這狀態下,時間沒有變長,而是因為[專注]的思考,或是一瞬間多種想法產生,而有了時間"變長"的感受,人們在集中時,大腦在短時間內會收到多項的任務,由於大腦要處理的訊息量增加,所以人的主觀意識下會產生時間變慢的感覺,不過,心理時間關於感覺時間變慢還有另一個論點,就是當人們覺得不耐煩、期待等等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產生這樣的感覺。       [北京的蝴蝶,東京的蜜蜂]序章中提到的時間概念雖然比較近似於[空間時間]&[心理時間],但在文中提到了解決問題、產品開發時,也有使用到心流的概念,在產出以及效率的需求上,固定成熟的生產模式可以使用[空間時間]來計算,而若是在產品的開發以及解決問題狀態下,則要運用[心理時間],讓工作者們可以因為不用受到空間時間的壓迫,而更能專心的共同完成要解決的問題,或欲達成的目標,書中提到了兩個例子,分別是[豐田]與[內田洋行],這兩個例子使用[兩種時間]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豐田是將工作劃分成兩種狀態,兩種狀態下使用的時間不同,線上生產時用[時鐘時間(空間時間)]管理,而在問題發生時則切換至[適當時間(心理時間)],等到了解問題發生的真正緣由之後再切換回時鐘時間繼續工作。 ...

出錯的是[直覺],還是[想法]?

出錯的是[直覺],還是[想法]?        有沒有認真做了一堆評估、思考、判斷之後依然出錯的時候?越是在乎,越是希望不要出錯,那,有沒有統計、分析過,越是小心越容易出錯的比例?        這幾天剛好公司要參展,參展前交出去的LOGO稿一直等不到確認,思考著其實與之前的樣是沒太大差異,仔細的重新審完稿之後自己就先發出去做了,沒想到,居然出錯了...,沒注意到背景居然與版金顏色差異太大,成品尺寸與樣式也不適合直接用剪刀事後加工,出錯得當天是拖著疲憊身軀與懊惱回家的,沒想到今天一早進公司就想到了之前多做的成品,趕快拿出來一看,是合用的...。        決策需要[感覺],當下其實並沒法判斷對錯,那都是之後的事,別人如何評斷,看待決定了你的決定是對或錯...事後諸葛,是這樣說的嗎?前陣子行銷圈有個很有名的例子,關於光是網站建設就花了一百多萬,然後那位業主的事業很成功,一堆關於網站建置就是該如何如何的文章與評論紛紛出爐,偶然也看到了另外一種觀點的文章,如果,它失敗了呢?        書中提到了,從全知的角度[天空之眼]的角度分析比賽,球員們彷彿按照著已知的腳本進行,每一個動作都像排練好的劇本一樣流暢,每一個猜測中做的決定看起來都如此的合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做的好且符合社會價值期待,那不在其中的大眾將會像先知般的評論、分析,而當事者是其實不斷的依據當下的情勢不斷的判斷、修正,那是連思考都來不及的當下,是快速且馬上決定的勝負。        若仔細體會,可以發現用"直覺"作決策的當下,是有"情緒"支持的,無論事前有無評估,當決定執行的當下就有著自己的想像與期待,而那想像與期待將會賦予我們決定做這件事的意義,雖然意義也可能是事後加上的說詞。        佛洛伊德把人類的頭腦分成三個部份,分別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