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跟上一篇有點類似,也有點像挑著上一篇論點的毛病寫出來的,怎麼說呢?上篇提出了多巴胺的專長,而這篇是要提醒多巴胺如何失控。
情緒腦也會犯錯,他有自己的喜惡、偏好,而它接觸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時也會難以自拔,在那當下它也會被蒙蔽、欺騙,那偏偏上一篇的主角多巴胺的工作剛好就是對於興奮、獎勵、預測等反應會特別關注。
還記得上一篇提過的[報償機制]以及[預測]嗎?人類的大腦演化成能夠快速適應環境,而腦中的運作方式與反應機制也會如此受到影響,書中提到了帕金森氏症因為服用了[力必平(Requip)]這種多巴胺促進藥物之後,對賭博產生了無法抗拒的負作用。
大約說明一下帕金森氏症與多巴胺的關係,中腦裡有一個名子叫[黑質(substantianigra)]神經核團,黑質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分泌多巴胺到[基底核(basal ganglia)],而基底核的主要功能為自主運動的控制,當黑質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到基底核時就會產生帕金森氏症的運動障礙。(*這邊只有大略簡述,想詳細了解的請參照下方連結網址:
回歸主題~為甚麼會造成這樣的副作用呢?還記得多巴胺喜歡[預測]嗎?由其是能夠得到獎勵回饋的預測,上一章提到了小猴子與果汁的實驗,像小猴子第一次得到果汁一樣又驚又喜,它喜歡預測,更喜歡無預警得到的獎勵,而書中提到的對吃角子老虎上癮,則剛好滿足了所有多巴胺的喜好,它想知道在獎勵之前會發生什麼事(猴子聽到的聲響、吃角子老虎的燈號)、然後想推算吃角子老虎的獎勵模式(聽到聲響=有果汁;燈號跑完會有錢會嘩啦啦掉下來),好讓自己可以不斷得到"果汁"。
這裡有個問題?如果輸錢多巴胺不是會記取教訓不再嘗試了嗎?就好像再也不給猴子果汁之後,猴子就不會對巨響聲產生反應了?這兩個例子不同的地方在於,吃角子老虎的回饋是無法預估的,因此你的多巴胺神經元會時時處於驚喜中,而後努力的希望預能夠學會正確預測獎勵的發生。
我覺得以上這模式也近似於[閱讀空氣],我們觀察著、猜著如何與人相處,作對了慢慢的就會融入人群之中,做錯了就會感覺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自己,甚至於聽著相關的耳語,或是,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對於他人的狀態做評論,例如,女性一臉難受又捂著肚子,對話時又讓自己聽起來不舒服覺的衝,然後就會有以下結論[這幾天少惹她,她"那個"來了...],這樣的評斷方式其實很不客觀,但在經驗中只要"猜"中了一次,就會不斷認定類似行為發生時一定就是如何如何。(*舉這例子是因為剛好這樣的生理現象是固定頻率發生的)
書中舉帕金森氏症的例子,我想是作者想要強調如果沒有覺查自己的行為,放任多巴胺反應的後果,無論是賭博的手氣還是預測股市等,這些都不是何使用我們的情緒腦進行判斷跟決策,關於機率之累的數學問題,還是需要交由[理性腦]處理,這樣才能避免我們受到[賭徒謬誤]、[框架效應]等作用影響了我們的決策,而做出一步錯、步步錯的決策。
備註:
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人們依據某事件最近是否發生過,來假設該事件接下來比較可能或不可能發生。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相同的一件事,因為敘述的立場轉移而導至完全不同的結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