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性三段論法]
有一個追求的目標
(想成為什麼?想達成什麼?)
🔻
為了實現該目標所採取的方法
(怎麼開始?怎麼做?)
🔻
實現該目標應有的具體行動
(用這個方法執行可以完成我的預設目標)
特性:
|
[理論性三段論法]
從普遍概論導出前提
(目前資訊中得到的概念)
🔻
以具體事實提出小前題
(從概念中驗證想法)
🔻
由此得到最後的結論
(驗證之後將結論內化為知識)
特性:
|
從實踐性三段論法開始到理論性三段論法
就像剛開始經營的事業體系一樣,從最開始起心動念之後確定了目標之後便開始思考如何執行,要怎麼做這項事業才會成功?從哪個方向切入?也會評估自己的能力、資源想著目前最小可執行的事項是什麼,執行了之後再由立即的回饋進行方向的修正,確保目標能夠在花費最少資源之下得到最大成效,且順利被完成。
經由一連串的試作、失敗、修正、驗證之後會產生出對於這個執行方式的概念,可行或不可行、為什麼,是怎麼證明的?會提出類似於這樣的具體事實,然後判定這個執行方式能否被繼續採用,或是正確與否。
從理論性三段論法開始到實踐性三段論法
這部份會比較近似於接手事業體或是進入一個新的職場,掌握業務與營運模式之後,就目前的環境進行評估之後找到切入的線索,並在深入了解線索之後驗證原先的假設,藉此得到如何執行的結論,並將以上這一段流程內化成為初步的基礎知識。
而如何達成專案目標,則為從目標開始設定執行方式,再由執行過程中不斷修正,使最後的目標能夠達成。
結論
實踐性與理論性三段論法由於形式與特性不同,因此適合使用的時機與方式也隨之不同,但卻是可以互相搭配使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若是做學術上的研究,則需要先從理論性三段論法開始實行,先有穩固的知識基礎之後,再運用實踐性三段論法靈活主動學習。
心得
私認為...讀書會的運作方式就近似於學術研究,雖然沒這麼了不起,但也是先掌握了解書中知識與作者想表達的裡念,然後在深究、分析該書籍的實際運用面,甚至於還可以找其它理論相同但出處不同的資訊進行討論,或者唸到理論架構不全的部分還可以進行佐證或推翻(雖然常常是譯義與原文的原因啦.....我還是很愛譯者的,沒有譯者就沒有中字書可看柳.....這不能發生,光想就覺得恐怖-----歪回來!!!),討論時也可以就實際經驗與書中論點結合,結合了之後就更可以將論述內化,進行實踐性三段論法的運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