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7的文章

大腦決測手策 第8章 用腦袋思考自己如何思考

       面臨重大決擇時,我們會思考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決定,我們會評估、分析,想辦法掌握所有資訊來證明這樣做是最好的、對自己是最有利的決定,但坦白說,越是重要的事情,越難以抉擇是吧!這一個章節說明了如何聽從內心的聲音來幫我們做決定,做出最符合我們想要的抉擇。        其實唸到這一章節時,自己心理並沒有很大的共鳴,因為在我是一個做決定之前會習慣排除雜訊的人,例如,3C產品,電腦、手機之類的商品,這些商品坦白說都價格不斐,要如何確定買完不會後悔呢?        我個人的訣竅是,挑選商品時只關注自己最重視的幾點需求,市面上商品太多了,要一一評估其實不太容易,只看基本最需要的需求就容易多了,把訊息簡化,像書中p297裡提到"如果變數不多,做決定前宜三思",如果想選購的產品基本條件都差不多,那就能夠從裡面最顯著的幾項優點下去選擇、評估,這樣一來往往都能夠從中選到很不錯的。        那~如果,覺得所有的因素都很重要,無法簡化呢?抑或是,自己目前面臨到的決定是非常重大的決定無法簡化呢?        想要什麼這件事,真的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如果你不曾如此,那恭喜你,但這樣的事件也的確不斷的在很多人生活中上演,前陣子與朋友吃飯時才聊到重大的人生如何抉擇之類的事情,一輪聽下來,似乎都是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不斷重複說著,要自己這樣做,事後想想自己也覺得很神奇,為甚麼會想聽從那無根據的聲音呢?        前幾章不停的提到情緒腦與理性腦的工作特性,這一章就是讓我們可以了解情緒腦與理性腦擅長做什麼,發派給他們自己適合的工作,[每當你在下決定時,請注意你做的是哪一種決定,以及它需要哪一種思考流程。],[記得打破傳統的決策思維,從現在起應該把"簡單的問題"交給理性腦 判斷 ,"困難的問題"交給情緒腦 決定 ]。 ...

大腦決策手冊 第7章 [辯論腦]愛和自己辯論

一場會議中,可以看到有許人為了自己的立場發聲,表達著自己的意見,會議中的所有人都準備著說服別人,或被別人說服,也希望自己的意見能被重視,可以成為這會議的結論。    而大腦的運作也近似於此,我們接受到外界刺激時,大腦裡的所有部位也忙著分工各自處理自己的訊息,然後積極的爭吵辯論,希望能成為最後主導的行動。    大腦的各部位都各自有負責的領域,面對同一件事會因為大腦各部位負責的工作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考量,我們會有自己的喜好,也會有自己堅信的立場,而遇到了矛盾的情況時,大腦會試著說服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對的,但其實正確與否,其實有自己的侷限,而這局限就是我們的思考習慣,大腦會幫助我們找到理由相信,並堅持自己的想法、做法是自己想要的、是對的決定。 論點節錄: 依核是多巴胺報償路徑中很關鍵的一個部位,而它活化的強烈程度,可以反映受測者對該商品渴望的程度。 腦島專門負責嫌惡的感覺,當我們在戒除尼古丁、或是看到他人悽慘的景象時腦島就會激動起來。 一但腦島引發的負面活動強度大於依核引發的正面感覺,受測者總是選擇不要購買該商品,反之亦然。 情緒腦藉由快樂與痛苦的相對強度,來告訴自己該買哪些商品。 有意識的分析購物決策常常會誤導人,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依核喜歡什麼。 當我們把自己的信念合理化之後,前額葉便會成為資訊過濾器,用來阻擋不符合信念的論點;面對矛盾,我們會哄騙自己進入一派篤定的態度。

大腦決策手冊- 第六章 [道德腦]天生具有同情心

[道德,決定了要顧及我以外的人],道德是一種概念,表示你將如何對待他人,你做了"考慮其他人的感覺"、"同情他們的心理狀態"的決策,而在大腦裡控制這個項目的,不是一般認為的[理智腦]而是[情緒腦], [感受感受],當我們看著電影融入了電影中主角的故事裡時,我們彷彿身歷其境般的感受著劇中人物的感受,跟著一起在心中上演一次電影中的喜怒哀樂,而道德在腦中正是如此運作的,它需要將其他人納入考量,要為他人著想,要揣摩其他人的情緒。 [瘋子不是喪失理性的人。瘋子是除了理性,什麼都喪失的人] - G.K. Chesterton    書中其中一段描寫了採訪精神變態者的情況,[他好像完全沒有內心世界,他像是一個演員創造出一個角色然後努力琢磨那個角色......但是他說話的方式如此鎮定,具有理性......],他沒有能力感受後悔、悲傷或喜悅,他什麼感覺都沒有,但卻什麼事情都能計畫,一般人對於充滿情緒性的字眼會產生自內心的反應,而精神變態者卻什麼都感覺不到。    杏仁體負責傳播像是恐懼和焦慮之類的感情,一般人光是想要[逾矩道德]杏仁體便開始活躍,而精神變態者卻什麼都感覺不到,他們在情緒上的空洞意味他們無法從負面經驗中學習,對他們而言暴力不過是取得渴望事物的方法之一,是合理的滿足慾望的手段。    [道德是,情緒腦負責裁示,理性腦再負責解釋],雖然關於"把事情作對"這件事感覺起來像是理性腦的工作,但事實上,當人遇到一個道德困境時,淺意識會自動產生一項情緒反應,在情緒腦做出道德決策之後,前額葉皮質裡的理性迴路才開始活化,人會用一些充份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道德直覺。    本小節裡書中舉出了一則格林(Joshua Greene)實驗的例子,如果你正駕駛一輛電車剎車突然失靈此時你有兩個選擇的方案,按照目前的軌道繼續行駛,則前方五位維修工人都將喪生,而改變軌道的話,則該方向前方的一位維修工人將喪生,這個假想案例約有95%的人都同意換軌道,那如果是以下這個情境呢?    你正站在軌道上方的天橋上,有台失控的列車正高速行駛向五位維修工人,而當時你身邊站了一個大胖子,如果你悄悄推他一把讓他掉...

大腦決策手冊 - 第五章 別讓焦慮腦想太多

決策制定(decision-making)推翻了我們一般相信多使用理性思考後所做的決定會比較好,有時我們在做一個決定之前,會相信理性且深思熟慮過後的一定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不是經由情緒控制一時之間的決定。 [越不想失常、越失常],思緒如何影響到人的表現?原本自然熟練的動作突然之間變得如此陌生,會開始懷疑害怕、擔心自己的每一個微小細節與行動,像這樣強烈的自我懷疑,使得我們的一切舉止、思緒失常。 剛開始,當我們想要熟練某項事物時,我們會不斷的刻意練習,不斷的思考每一個細節如何執行會達成我們想要的目標,久而久之大腦會將我們的練習內化成直覺,讓我們在做這一件事情時能夠不廢力、且順暢的進行、完成。 行為上的[窒息現象]是思考過度而引起失誤,讓大腦介入了已經順暢自然的習慣,而干擾了行為造成失誤, 思考過度不僅僅會影響行為,書中舉了一個因為暗示而影響結果的例子,史丹福心理學教授史蒂爾(Claude Steele),發給學生一份入學測業並告知學生們這份考卷是為了測驗學生們的[天生智力],但沒想到考試結果居然有弱勢族裔學生分數通常較低的落差,但當他又找來了另一群學生,進行同樣的測驗,不同的是他這次告訴學生,這只是個模擬測驗,[不是]為了要衡量智力,這樣一來考試結果居然就變成了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成績不相上下,成就差距也因此而消失了。 [刻板印象威脅]就是因為太擔心別人對於自己的檢視而所引發的效應,由於戒慎恐懼以及疑慮,因此更加小心的[理性]的行動、思考,但這樣一來在你執行自己熟悉的行為時便會忽視了原本熟練的直覺而完全依賴前額葉的理性,當情緒智慧被忽視之後,當藏在多巴胺神經元裡的知識被刻意忽略,有意識的選擇了聽起來最佳的選項,而不是感覺起來最好的選項。 [想要什麼跟為什麼想要],當需要為單純的喜好加上一些需要說服人的理由時,理性腦便會忙著幫忙分析"為什麼"比較好,而這麼一來就有可能造成選擇的結果是[分析過後的]選項,而不是想要的選項,分析時會思考解釋的理由,而[為什麼想要]的這個結果通常只是因為這個選項的理由比較好解釋,而自己真正喜歡的選項是由情緒主導的,看到自己喜好的事物會產生正面的情緒,這當下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加權錯誤(weighting mistake),...

大腦決策手冊 - 第四章 [理性腦]能夠化險為夷

此一章節為說明人類如何使用理性腦做決定,讓原本看來毫無希望的絕境重生,或是如何控制自己情緒,使事件能夠有不同的發展機會。 p133 "情急之下,他靈光一閃,已經想出一條脫逃之計。他迅速燃起一根火柴,將前面的草地點燃,看著這些火焰離他而去,往峽谷的山壁延燒。"        情緒腦與理性腦共存,使用理性腦控制情緒腦"認出答案"。 p135 "恐慌會將我們的思維縮小,會將我們的意識縮到最基本的事實,最基本的本能。"    多年累積下來的舊經驗,在面對問題時會幫忙協助辦斷執行的可行性"我知道這行不通,一定要想出別的方法",書上提到了[恐慌狀態會影響我們的思維],該狀態下只能使用本能的方式解決問題,ex,走在騎樓時從天而降了一台冰箱,本能的反應就是直接躲避目前意識到的危機,但如果此騎樓就位於車速非常快的大馬路旁呢?是否,也可能為了躲避目前的危機,而使得自己陷入另一個危機之中呢?         在這邊,書中也補充了另一個理論 [知覺縮小]perceptual narrowing ,人在恐慌狀態下的時候邊緣視野會比沒有受到壓力的人還要小。恐慌的狀態下遇到問題時,僅能看到最基本的問題,就像拼了命往山上跑的消防隊員。 p136 "雖然我們的情緒會自動聚焦在最迫切的因素上,但是我們的理智腦卻能將各種可能性納入清單。"       覺察恐懼用,轉而思考新解法,這是理智腦的功能,但也不能全然否定了情緒腦的功用,"情緒腦的功能在於幫助你進行第一步思考,爭取理智腦的思考時間",讓理智腦試著幫助人們做出較好的決定、或找到新的解決方式。        發展未成熟的前額葉,使人們在它長大之前,於某些被情緒觸發的情境之下就先習慣了某種行為反應模式,但如此一來,在它成熟之後,大腦或許也先習慣了某些直接的行為反應模式, [你,錯失了協助自己判斷情勢的機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