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腦決策手冊 - 第五章 別讓焦慮腦想太多

決策制定(decision-making)推翻了我們一般相信多使用理性思考後所做的決定會比較好,有時我們在做一個決定之前,會相信理性且深思熟慮過後的一定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不是經由情緒控制一時之間的決定。

[越不想失常、越失常],思緒如何影響到人的表現?原本自然熟練的動作突然之間變得如此陌生,會開始懷疑害怕、擔心自己的每一個微小細節與行動,像這樣強烈的自我懷疑,使得我們的一切舉止、思緒失常。

剛開始,當我們想要熟練某項事物時,我們會不斷的刻意練習,不斷的思考每一個細節如何執行會達成我們想要的目標,久而久之大腦會將我們的練習內化成直覺,讓我們在做這一件事情時能夠不廢力、且順暢的進行、完成。

行為上的[窒息現象]是思考過度而引起失誤,讓大腦介入了已經順暢自然的習慣,而干擾了行為造成失誤,

思考過度不僅僅會影響行為,書中舉了一個因為暗示而影響結果的例子,史丹福心理學教授史蒂爾(Claude Steele),發給學生一份入學測業並告知學生們這份考卷是為了測驗學生們的[天生智力],但沒想到考試結果居然有弱勢族裔學生分數通常較低的落差,但當他又找來了另一群學生,進行同樣的測驗,不同的是他這次告訴學生,這只是個模擬測驗,[不是]為了要衡量智力,這樣一來考試結果居然就變成了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成績不相上下,成就差距也因此而消失了。

[刻板印象威脅]就是因為太擔心別人對於自己的檢視而所引發的效應,由於戒慎恐懼以及疑慮,因此更加小心的[理性]的行動、思考,但這樣一來在你執行自己熟悉的行為時便會忽視了原本熟練的直覺而完全依賴前額葉的理性,當情緒智慧被忽視之後,當藏在多巴胺神經元裡的知識被刻意忽略,有意識的選擇了聽起來最佳的選項,而不是感覺起來最好的選項。

[想要什麼跟為什麼想要],當需要為單純的喜好加上一些需要說服人的理由時,理性腦便會忙著幫忙分析"為什麼"比較好,而這麼一來就有可能造成選擇的結果是[分析過後的]選項,而不是想要的選項,分析時會思考解釋的理由,而[為什麼想要]的這個結果通常只是因為這個選項的理由比較好解釋,而自己真正喜歡的選項是由情緒主導的,看到自己喜好的事物會產生正面的情緒,這當下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加權錯誤(weighting mistake),應用在此章節裡,指的就是為了給予理由的正當性所延伸出來的說服因素,這樣一來反而將注意力集中於不重要的細節上了。

[前額葉也有不擅長的事],前額葉通常讓我們拿來思考、分析,但在不同的情境狀況下,使用它確造成了ㄧ些誤判,例如本章節前面提到的例子直至挑選紅酒以及果醬,在理性腦的刻意介入幫助之下,產生的預期心理、安慰劑效應都再再指出了,前額葉會對人進行說服,甚至於能夠調整人的生理訊號。

[理性腦的限制],理性腦並非無窮無境取之不竭的資源,它同時處理的事件其實在一定的範圍內,雖然我們能操縱它的方向,但我們不能要求它處理超過它極限的事件,否則它將可能出錯,而且失控的程度可能超乎我們所預期。

[過當&後果],本章節羅列了一些關於理性腦的侷限,由此我們可以更加了解到要如何與理性腦相處,以及了解理性腦的運作方式:

  • 進行比較困難的記憶題目時能使大腦分心,讓它更容易對誘惑低頭。
  • 前額葉需要很高的能量才能運轉,可以藉由補充糖份補充了能量,相對的若在飢餓或疲累兩相影響之下,負面情緒會難以抑制,[壞情緒]是前額葉吃緊的結果。
  • 心智會計(mental accounting),前額葉一次只能處理大約7件資訊,因此為了減輕大腦的負擔,將事件重新拼組,把現實中的等價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理。
  • 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腦袋極端缺乏[排除不相關資訊]的能力,理性腦對於[忽略事實]方面能力不佳,即使它知道這是無效的,定錨效應證實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便能有系統的扭曲理性腦的推理過程,也由此可知同時的大量資料湧入大腦時,大腦是無法負荷的。
  • 前額葉在處理同時湧入的資訊時,它只能依據[看起來]略重要的資訊首先處理。
  • 過多的資訊與分析會限制思考,讓人看不到真實狀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全家店到店使用心得-

        對於不喜歡做功課的人客而言, 店員好重要...  有空理客人的店員好重要......,有 一次為了寄書用了宅配通,多少錢忘了,剛剛查了一下,常溫最小尺寸(包材為袋子是150元),這次想到之前收過店到店的包裹,費用好像比較便宜,剛好有東西要寄,想說就試試好了。 店到店的費用為一件60元,包材袋子為13元,紙箱為13元,紙箱規格以及限重如最下方說明。          雖然點進來功能很多,但介面引導很清楚所以就算是第一次使用也不會感到困惑,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操作,不過在選擇寄件那邊有困惑了一下,光寄件服務就有兩個選項,一個是"寄件"、另一個是"簡訊寄件",按進去"簡訊寄件"之後會出現要求你輸入8碼的寄件編號,其餘之外沒有其他提示選項,由於服務代碼為5碼,所以便直接跳出回上頁重新點選"寄件",接下來可以看到服務協議的頁面,可以一頁頁看完之後再按確定,或是直接按確定然後到下一步。 寄貨流程             下一個頁面為輸入寄件人姓名以及電話,雖然它提供了可以輸入英文按鍵可以讓顧客輸入,但它最多只能輸入6位字元,另外,由於是免付費取貨服務,因此收件人一定要輸入證件上的本名,寄件人也是如此,若退還貨物要將貨物領回時,店員也會要求必須出示姓名相同之證件才能夠領回。         接下來為輸入店址,它提供了三個選項,一.依地址查找店家,二.依店名查找店家,三.直接輸入店家服務代碼,這邊需要注意的是第三項,全家每一間店鋪都有兩組編號,一組為六碼的店鋪號、另一組為五碼的服務編號,這邊會有提示, "請輸入服務代碼共五碼" 。         輸入完成之後便會看到資訊確認頁面,確認完成便可以列印帳單繳費,帳單上印有取貨人姓名,並在貨物寄達時用簡訊通知取貨...

[空間時間]&[心理時間]

  [Flow],中文為心流,指的是當專心的執行一件事情時,全心全意的融入其中,不會受到時鐘時間的影響,要達成心流狀態有幾個特點: 集中於活動 專心一致 有清楚的目標 可以立即得到回饋 有掌控感(挑戰&技能間能夠平衡) 沒有壓迫感 覺察不到時間的流逝 一群人專心的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時,也會達到心流的狀態。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時間的論點,時間可以分成[空間時間]&[心理時間],空間時間指的是可量化的,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此順序的,而心理時間也可以稱為[主觀時間],也就是我感知的時間,它是質化的,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順序,是可逆的,是我的意識時間,也就是[我的感覺]。       在這狀態下,時間沒有變長,而是因為[專注]的思考,或是一瞬間多種想法產生,而有了時間"變長"的感受,人們在集中時,大腦在短時間內會收到多項的任務,由於大腦要處理的訊息量增加,所以人的主觀意識下會產生時間變慢的感覺,不過,心理時間關於感覺時間變慢還有另一個論點,就是當人們覺得不耐煩、期待等等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產生這樣的感覺。       [北京的蝴蝶,東京的蜜蜂]序章中提到的時間概念雖然比較近似於[空間時間]&[心理時間],但在文中提到了解決問題、產品開發時,也有使用到心流的概念,在產出以及效率的需求上,固定成熟的生產模式可以使用[空間時間]來計算,而若是在產品的開發以及解決問題狀態下,則要運用[心理時間],讓工作者們可以因為不用受到空間時間的壓迫,而更能專心的共同完成要解決的問題,或欲達成的目標,書中提到了兩個例子,分別是[豐田]與[內田洋行],這兩個例子使用[兩種時間]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豐田是將工作劃分成兩種狀態,兩種狀態下使用的時間不同,線上生產時用[時鐘時間(空間時間)]管理,而在問題發生時則切換至[適當時間(心理時間)],等到了解問題發生的真正緣由之後再切換回時鐘時間繼續工作。 ...

出錯的是[直覺],還是[想法]?

出錯的是[直覺],還是[想法]?        有沒有認真做了一堆評估、思考、判斷之後依然出錯的時候?越是在乎,越是希望不要出錯,那,有沒有統計、分析過,越是小心越容易出錯的比例?        這幾天剛好公司要參展,參展前交出去的LOGO稿一直等不到確認,思考著其實與之前的樣是沒太大差異,仔細的重新審完稿之後自己就先發出去做了,沒想到,居然出錯了...,沒注意到背景居然與版金顏色差異太大,成品尺寸與樣式也不適合直接用剪刀事後加工,出錯得當天是拖著疲憊身軀與懊惱回家的,沒想到今天一早進公司就想到了之前多做的成品,趕快拿出來一看,是合用的...。        決策需要[感覺],當下其實並沒法判斷對錯,那都是之後的事,別人如何評斷,看待決定了你的決定是對或錯...事後諸葛,是這樣說的嗎?前陣子行銷圈有個很有名的例子,關於光是網站建設就花了一百多萬,然後那位業主的事業很成功,一堆關於網站建置就是該如何如何的文章與評論紛紛出爐,偶然也看到了另外一種觀點的文章,如果,它失敗了呢?        書中提到了,從全知的角度[天空之眼]的角度分析比賽,球員們彷彿按照著已知的腳本進行,每一個動作都像排練好的劇本一樣流暢,每一個猜測中做的決定看起來都如此的合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做的好且符合社會價值期待,那不在其中的大眾將會像先知般的評論、分析,而當事者是其實不斷的依據當下的情勢不斷的判斷、修正,那是連思考都來不及的當下,是快速且馬上決定的勝負。        若仔細體會,可以發現用"直覺"作決策的當下,是有"情緒"支持的,無論事前有無評估,當決定執行的當下就有著自己的想像與期待,而那想像與期待將會賦予我們決定做這件事的意義,雖然意義也可能是事後加上的說詞。        佛洛伊德把人類的頭腦分成三個部份,分別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