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制定(decision-making)推翻了我們一般相信多使用理性思考後所做的決定會比較好,有時我們在做一個決定之前,會相信理性且深思熟慮過後的一定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不是經由情緒控制一時之間的決定。
[越不想失常、越失常],思緒如何影響到人的表現?原本自然熟練的動作突然之間變得如此陌生,會開始懷疑害怕、擔心自己的每一個微小細節與行動,像這樣強烈的自我懷疑,使得我們的一切舉止、思緒失常。
剛開始,當我們想要熟練某項事物時,我們會不斷的刻意練習,不斷的思考每一個細節如何執行會達成我們想要的目標,久而久之大腦會將我們的練習內化成直覺,讓我們在做這一件事情時能夠不廢力、且順暢的進行、完成。
行為上的[窒息現象]是思考過度而引起失誤,讓大腦介入了已經順暢自然的習慣,而干擾了行為造成失誤,
思考過度不僅僅會影響行為,書中舉了一個因為暗示而影響結果的例子,史丹福心理學教授史蒂爾(Claude Steele),發給學生一份入學測業並告知學生們這份考卷是為了測驗學生們的[天生智力],但沒想到考試結果居然有弱勢族裔學生分數通常較低的落差,但當他又找來了另一群學生,進行同樣的測驗,不同的是他這次告訴學生,這只是個模擬測驗,[不是]為了要衡量智力,這樣一來考試結果居然就變成了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成績不相上下,成就差距也因此而消失了。
[刻板印象威脅]就是因為太擔心別人對於自己的檢視而所引發的效應,由於戒慎恐懼以及疑慮,因此更加小心的[理性]的行動、思考,但這樣一來在你執行自己熟悉的行為時便會忽視了原本熟練的直覺而完全依賴前額葉的理性,當情緒智慧被忽視之後,當藏在多巴胺神經元裡的知識被刻意忽略,有意識的選擇了聽起來最佳的選項,而不是感覺起來最好的選項。
[想要什麼跟為什麼想要],當需要為單純的喜好加上一些需要說服人的理由時,理性腦便會忙著幫忙分析"為什麼"比較好,而這麼一來就有可能造成選擇的結果是[分析過後的]選項,而不是想要的選項,分析時會思考解釋的理由,而[為什麼想要]的這個結果通常只是因為這個選項的理由比較好解釋,而自己真正喜歡的選項是由情緒主導的,看到自己喜好的事物會產生正面的情緒,這當下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加權錯誤(weighting mistake),應用在此章節裡,指的就是為了給予理由的正當性所延伸出來的說服因素,這樣一來反而將注意力集中於不重要的細節上了。
[前額葉也有不擅長的事],前額葉通常讓我們拿來思考、分析,但在不同的情境狀況下,使用它確造成了ㄧ些誤判,例如本章節前面提到的例子直至挑選紅酒以及果醬,在理性腦的刻意介入幫助之下,產生的預期心理、安慰劑效應都再再指出了,前額葉會對人進行說服,甚至於能夠調整人的生理訊號。
[理性腦的限制],理性腦並非無窮無境取之不竭的資源,它同時處理的事件其實在一定的範圍內,雖然我們能操縱它的方向,但我們不能要求它處理超過它極限的事件,否則它將可能出錯,而且失控的程度可能超乎我們所預期。
[過當&後果],本章節羅列了一些關於理性腦的侷限,由此我們可以更加了解到要如何與理性腦相處,以及了解理性腦的運作方式:
- 進行比較困難的記憶題目時能使大腦分心,讓它更容易對誘惑低頭。
- 前額葉需要很高的能量才能運轉,可以藉由補充糖份補充了能量,相對的若在飢餓或疲累兩相影響之下,負面情緒會難以抑制,[壞情緒]是前額葉吃緊的結果。
- 心智會計(mental accounting),前額葉一次只能處理大約7件資訊,因此為了減輕大腦的負擔,將事件重新拼組,把現實中的等價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理。
- 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腦袋極端缺乏[排除不相關資訊]的能力,理性腦對於[忽略事實]方面能力不佳,即使它知道這是無效的,定錨效應證實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便能有系統的扭曲理性腦的推理過程,也由此可知同時的大量資料湧入大腦時,大腦是無法負荷的。
- 前額葉在處理同時湧入的資訊時,它只能依據[看起來]略重要的資訊首先處理。
- 過多的資訊與分析會限制思考,讓人看不到真實狀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