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會議中,可以看到有許人為了自己的立場發聲,表達著自己的意見,會議中的所有人都準備著說服別人,或被別人說服,也希望自己的意見能被重視,可以成為這會議的結論。
而大腦的運作也近似於此,我們接受到外界刺激時,大腦裡的所有部位也忙著分工各自處理自己的訊息,然後積極的爭吵辯論,希望能成為最後主導的行動。
大腦的各部位都各自有負責的領域,面對同一件事會因為大腦各部位負責的工作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考量,我們會有自己的喜好,也會有自己堅信的立場,而遇到了矛盾的情況時,大腦會試著說服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對的,但其實正確與否,其實有自己的侷限,而這局限就是我們的思考習慣,大腦會幫助我們找到理由相信,並堅持自己的想法、做法是自己想要的、是對的決定。
論點節錄:
- 依核是多巴胺報償路徑中很關鍵的一個部位,而它活化的強烈程度,可以反映受測者對該商品渴望的程度。
- 腦島專門負責嫌惡的感覺,當我們在戒除尼古丁、或是看到他人悽慘的景象時腦島就會激動起來。
- 一但腦島引發的負面活動強度大於依核引發的正面感覺,受測者總是選擇不要購買該商品,反之亦然。
- 情緒腦藉由快樂與痛苦的相對強度,來告訴自己該買哪些商品。
- 有意識的分析購物決策常常會誤導人,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依核喜歡什麼。
- 當我們把自己的信念合理化之後,前額葉便會成為資訊過濾器,用來阻擋不符合信念的論點;面對矛盾,我們會哄騙自己進入一派篤定的態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