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決定了要顧及我以外的人],道德是一種概念,表示你將如何對待他人,你做了"考慮其他人的感覺"、"同情他們的心理狀態"的決策,而在大腦裡控制這個項目的,不是一般認為的[理智腦]而是[情緒腦], [感受感受],當我們看著電影融入了電影中主角的故事裡時,我們彷彿身歷其境般的感受著劇中人物的感受,跟著一起在心中上演一次電影中的喜怒哀樂,而道德在腦中正是如此運作的,它需要將其他人納入考量,要為他人著想,要揣摩其他人的情緒。
[瘋子不是喪失理性的人。瘋子是除了理性,什麼都喪失的人] - G.K. Chesterton
書中其中一段描寫了採訪精神變態者的情況,[他好像完全沒有內心世界,他像是一個演員創造出一個角色然後努力琢磨那個角色......但是他說話的方式如此鎮定,具有理性......],他沒有能力感受後悔、悲傷或喜悅,他什麼感覺都沒有,但卻什麼事情都能計畫,一般人對於充滿情緒性的字眼會產生自內心的反應,而精神變態者卻什麼都感覺不到。
杏仁體負責傳播像是恐懼和焦慮之類的感情,一般人光是想要[逾矩道德]杏仁體便開始活躍,而精神變態者卻什麼都感覺不到,他們在情緒上的空洞意味他們無法從負面經驗中學習,對他們而言暴力不過是取得渴望事物的方法之一,是合理的滿足慾望的手段。
[道德是,情緒腦負責裁示,理性腦再負責解釋],雖然關於"把事情作對"這件事感覺起來像是理性腦的工作,但事實上,當人遇到一個道德困境時,淺意識會自動產生一項情緒反應,在情緒腦做出道德決策之後,前額葉皮質裡的理性迴路才開始活化,人會用一些充份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道德直覺。
本小節裡書中舉出了一則格林(Joshua Greene)實驗的例子,如果你正駕駛一輛電車剎車突然失靈此時你有兩個選擇的方案,按照目前的軌道繼續行駛,則前方五位維修工人都將喪生,而改變軌道的話,則該方向前方的一位維修工人將喪生,這個假想案例約有95%的人都同意換軌道,那如果是以下這個情境呢?
你正站在軌道上方的天橋上,有台失控的列車正高速行駛向五位維修工人,而當時你身邊站了一個大胖子,如果你悄悄推他一把讓他掉落在鐵軌上,這樣他的身體便可以擋住電車,而那五位工人就不會被撞死了,如果是你,你會將他推下去阻止其他五人的死亡或是眼睜睜的看著五位工人死於列車衝撞?
不同的情境雖然會導致相同的結果,但不同的是第一個例子符合道德,而第二個例子卻成了謀殺,你用你的肢體去傷害另一個人的肢體。
受測者回答第一個例子時,是由理性腦的決策制定機制負責評估,再將判決的結果送往前額葉皮質,由大腦的主人選出最適合的選項,即是死一個人勝過死五個人,而受測著回答第二個例子時,大腦的運作方式又跟第一個例子不一樣,受訪者回答第二個問題時大腦是由顳上溝、後扣皮帶質、額內回等......負責詮釋別人的感情與思想的區域,由此可以了解到,大腦會自動判斷情境來決定決策的部位,來讓我們產生不同的感受。
同情他人的感受前首先要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如此一來情緒腦才能模擬別人情緒腦中的活動,另外我們也會藉由表情來推斷對方的情緒,在我們接收到對方的表情、談話方式等訊息時,大腦也會不斷運轉分析主動辨識對方目前的狀態與心情,同時我們本身也會產生相對的回應,例如,我們看到有人一臉嚴肅的走近要與自己交談,而接下來的談話過程中我們也將感受到壓力,甚至於對話中若提及到敏感話題,也將之轉換成為是針對或責備。
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 新約聖經<路加福音>
書中提到,在我們試著體驗他人的感覺時由於我們無法想出別人是怎麼受到影響的,因此我們會試著揣摩如果自己處在相同狀態下,會有什麼感覺,像這樣的映照過程,讓我們從本能上去同情他人,也就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提出的[同情胞](fellow-feeling)-而這會形成道德決策的基礎。
[施比受更有福],利他行為指的是人們表現出不自私的行為,腦部同情區域活躍的人相較之下比較能夠想像其他人的感受,因此希望別人能好過一點的同時,並不會在意自己得因此付出一些代價,且利他行為會讓人感覺良好,人們在進行利他行為時,腦中報償迴路的活躍程度比接收到利益更為活躍。
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同情回路,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讓我們可以藉由直接在大腦中模仿,而非概念上的推理來了解他人的心意,這是用感情不適用思考,但另一個切入點,便是藉由自閉症患者的研究來與一般人的模式進行比對,藉此從中了解差異來更加明確知道大腦運作方式。
自閉症患者在情感中很疏離,無法從事許多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社交活動,例如像鏡像神經元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他們的境像神經元區無法正常運作,因此他們很難揣模他人的情緒,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人臉就跟一般的事物沒有差別,並無法藉由人臉揣摩到人的情緒,
同情心也是需要後天培養的,雖然同情回路本來就內建在我們的腦中,但還是需要適當的經驗才能發揮出來,當孩童從小負面的生活經驗使得他們的情緒腦受到扭曲,那他與生俱來的同情回路也會因此而關閉。
我們都需要愛,有愛的環境會讓我們的心靈發展更建全,書中列舉了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關於從小剝奪幼猴情感剝奪的實驗,而實驗的結果再再都顯示了,在成長過程中尋求被愛是本能,也只有先學習怎樣去愛,才能學到如何愛人。
本章心得摘要:
- 沒有情緒輔助只剩下理智腦的狀態反而是最不理智的,而且該狀態無法兼顧道德,因為道德是由情緒腦判定完成之後再讓理智腦負責解釋說明的。
- 道德錯愕(moral dumbfounding),人們會拼命的為自己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找尋藉口,相對的,人們也會因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道德標準附加在別人身上,並不斷找尋說服對改變至與自己一樣。
- 關於道德的自私與不自私,會以揣摩別人的情緒以及行為是否直接對別人造成損傷為依據。
- 道德是本能,我們天生就會覺察別人的情緒、與感受並與之回應。
- 道德是基於同情延生的產物,我們會自動與別人的感受做連結,並試圖找出相等對待的方法。
- 自閉症由於無法接收到別人的情緒,與別人的狀態進行模擬與聯結,因此也無法對此做出適當的回應。
- 同情心是可能經由刻意的與他人隔離,停止模擬他人感受而中止情緒聯結的。
- 從小被剝奪被愛的情況,會造成長大成年後對於同情以及與他人感受的聯結困難,因此會形成無法感知或了解如何同情他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