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重大決擇時,我們會思考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決定,我們會評估、分析,想辦法掌握所有資訊來證明這樣做是最好的、對自己是最有利的決定,但坦白說,越是重要的事情,越難以抉擇是吧!這一個章節說明了如何聽從內心的聲音來幫我們做決定,做出最符合我們想要的抉擇。
其實唸到這一章節時,自己心理並沒有很大的共鳴,因為在我是一個做決定之前會習慣排除雜訊的人,例如,3C產品,電腦、手機之類的商品,這些商品坦白說都價格不斐,要如何確定買完不會後悔呢?
我個人的訣竅是,挑選商品時只關注自己最重視的幾點需求,市面上商品太多了,要一一評估其實不太容易,只看基本最需要的需求就容易多了,把訊息簡化,像書中p297裡提到"如果變數不多,做決定前宜三思",如果想選購的產品基本條件都差不多,那就能夠從裡面最顯著的幾項優點下去選擇、評估,這樣一來往往都能夠從中選到很不錯的。
那~如果,覺得所有的因素都很重要,無法簡化呢?抑或是,自己目前面臨到的決定是非常重大的決定無法簡化呢?
想要什麼這件事,真的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如果你不曾如此,那恭喜你,但這樣的事件也的確不斷的在很多人生活中上演,前陣子與朋友吃飯時才聊到重大的人生如何抉擇之類的事情,一輪聽下來,似乎都是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不斷重複說著,要自己這樣做,事後想想自己也覺得很神奇,為甚麼會想聽從那無根據的聲音呢?
前幾章不停的提到情緒腦與理性腦的工作特性,這一章就是讓我們可以了解情緒腦與理性腦擅長做什麼,發派給他們自己適合的工作,[每當你在下決定時,請注意你做的是哪一種決定,以及它需要哪一種思考流程。],[記得打破傳統的決策思維,從現在起應該把"簡單的問題"交給理性腦判斷,"困難的問題"交給情緒腦決定]。
從上面一段話注意到差別了嗎?這裡來畫一下重點,理性腦呢~是拿來"判斷"的,情緒腦呢~是拿來"決定的",理性腦擅長蒐集資料、分析、運算...等將外在資訊吸收,內化、整理,情緒腦則是接收理性腦整理完成的資料,然後"決定",而這決定是我們的內心需求,是我們"想要的"。
書中提到了很多例子都是讓理性腦與情緒腦互相合作才完成的結果,而在決定過程中當然也有很多的變動因素,除了理性腦與情緒腦互相搭配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一些練習來輔助我們做決定,例如,[永遠要思考相反的假設]學著讓自己用不同的角度思考,能夠讓我們不至於陷入理性腦擅長的"合理解釋"的迴圈之中,另一點是[要不斷提醒自己,有哪些事情是你所不知道的],人生不是按照著固定劇本排演的,永遠都會有我們不明白、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適著用開放的態度去了解不同的事物,接受不同的結果,別忘了,理性腦也是有侷限的,它有多大的發展空間,能理解多少事情,就是藉著我們給予它的資原有多少而定~
論點節錄:
- 意識腦是有侷限的,龐大的資訊同時湧入會造成前額葉的負擔。
- 依情境來使用兩種腦袋系統,用理性腦思考,用情緒腦感覺。
- 前額葉可以利用認知的韁繩管束助情感馬匹,但在情緒滿溢亂串時,我們應該花一點時間來思考情緒的決定。
- 如果我們被[篤定]所迷時,但杏仁體對某個結論不表贊同,那麼杏仁體就會遭關閉,腦部許多不同區域沒法插手這個問題,那麼有用的資訊受到刻意的忽略,腦袋裡這時根本就沒有進行什麼辯論。
- 如何判斷哪些問題是適合前額葉處理的問題,數字化,可以用數字總節表達的問題。
- 考量你的情緒,思考你為甚麼會有那樣的感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