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錯的是[直覺],還是[想法]?
有沒有認真做了一堆評估、思考、判斷之後依然出錯的時候?越是在乎,越是希望不要出錯,那,有沒有統計、分析過,越是小心越容易出錯的比例?
這幾天剛好公司要參展,參展前交出去的LOGO稿一直等不到確認,思考著其實與之前的樣是沒太大差異,仔細的重新審完稿之後自己就先發出去做了,沒想到,居然出錯了...,沒注意到背景居然與版金顏色差異太大,成品尺寸與樣式也不適合直接用剪刀事後加工,出錯得當天是拖著疲憊身軀與懊惱回家的,沒想到今天一早進公司就想到了之前多做的成品,趕快拿出來一看,是合用的...。
決策需要[感覺],當下其實並沒法判斷對錯,那都是之後的事,別人如何評斷,看待決定了你的決定是對或錯...事後諸葛,是這樣說的嗎?前陣子行銷圈有個很有名的例子,關於光是網站建設就花了一百多萬,然後那位業主的事業很成功,一堆關於網站建置就是該如何如何的文章與評論紛紛出爐,偶然也看到了另外一種觀點的文章,如果,它失敗了呢?
書中提到了,從全知的角度[天空之眼]的角度分析比賽,球員們彷彿按照著已知的腳本進行,每一個動作都像排練好的劇本一樣流暢,每一個猜測中做的決定看起來都如此的合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做的好且符合社會價值期待,那不在其中的大眾將會像先知般的評論、分析,而當事者是其實不斷的依據當下的情勢不斷的判斷、修正,那是連思考都來不及的當下,是快速且馬上決定的勝負。
若仔細體會,可以發現用"直覺"作決策的當下,是有"情緒"支持的,無論事前有無評估,當決定執行的當下就有著自己的想像與期待,而那想像與期待將會賦予我們決定做這件事的意義,雖然意義也可能是事後加上的說詞。
佛洛伊德把人類的頭腦分成三個部份,分別為"自我"(意識、理性)、"本我"(本能、慾望)、"超我"(道德、內疚),並強調要使用理性控制本我,讓本我好好的被管制、約束,私認為他其實也是將"情緒"做了大略的劃分,其實不是只有失控才算情緒,情緒只是表達感覺的ㄧ種方式,人不是機器,在與本身之外的人、事、物互動的當下,都會有所體會,而這體會就是感覺,藉由別人或自己能意會到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就是情緒。
感覺產生感情;感情產生情緒,感情雖然有時會干擾認知,但若經由有意的練習"發線感覺"過後,是能夠藉由刻意練習來學習控制負面、會干擾認知的情緒的,情緒與我們的思想是相關的,在使用直覺來做決策前,事前是有著很多相關的經驗累積的,因此在我們的直覺相信這樣做就對了得當下,其實就是情緒腦直接先給了大腦相關得正面資訊感受,情緒沒有對錯,讓人會有這種誤解的是,我們並沒有好好表達情緒真正的意思,直接被過往不好經驗的感覺影響了。
留言
張貼留言